足迹
重生1957:渔猎大兴安岭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3oo章 民兵军事哲学(第2页)

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

    日头偏西,林川攀上粮囤顶。
    赵四海正带着人夯土加固匍匐壕,木夯砸地的闷响和号子声惊飞了麻雀。
    丁大山和周铁栓坐在木架上,用草绳往上拽冻硬的土块。
    这些土块用来垒攀爬训练墙,比木板墙更贴近实战。
    陈小芹蹲在弹药箱搭的讲台前,就着马灯往桦树皮上抄《射击要诀》。
    脚下是纵横交错的障碍场,碎砖头垒的矮墙夹着秸秆捆,靶架刷了石灰圈,远处河滩上用鹅卵石摆出“提高警惕”的标语。
    三天的时间,看来还说多了。
    按照目前的进度,再有一天,整个训练场就能全部改造完毕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煤油灯的火苗,在土墙上投下摇曳的光影。
    林川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王参谋留下的《民兵训练暂行条例》。
    纸页已经泛黄,边角处还沾着些许泥土,显然是经常被翻阅的痕迹。
    他翻开几页,这份1953年修订的文件上还留着前任主人的批注,钢笔字迹已经褪色。
    他特别注意到用红铅笔圈出的段落:“……贯彻毛主席’全民皆兵’指示,实行劳武结合……”
    “劳武结合……”
    林川低声重复着这个充满时代特色的词汇,思绪飘向了更远的地方。
    不同的战争模式,需要不同的训练方式。
    在这个没有现代化装备的年代,如何将农耕生活与军事训练有机融合?
    指尖划过“基于现有装备,立足现有条件”的指导原则,林川突然理解了这份文件的深意。1958年的中国农村,要的不是对标正规军的训练,而是建立一套与乡土社会血脉相连的防御体系。
    就像他在现代特种部队学到的:最有效的战术往往诞生于对环境的极致利用。
    他的目光落在墙角那排农具上。
    如果从特种兵的视角来看,锄头的长柄可以练习刺杀,扁担能训练负重行军,连打谷用的连枷都能改造成近战武器。
    那么,从民兵训练的角度呢?
    窗外传来守夜人敲梆子的声音,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。
    这声音让林川想起了后世的电子计时器,那种精确到毫秒的现代装备。
    但现在,在这个连手表都稀缺的年代,人们依然用最原始的方式计算着时间。
    他放下大纲,拿起铅笔在草纸上画了起来。
    线条逐渐勾勒出一个训练场的轮廓,但这不是常规的军事训练场,而是融合了农村特色的特殊场地。
    晒谷场可以改造成战术训练区,河滩边的柳树林适合隐蔽训练,就连生产队的牲口棚,也能变成临时的指挥所。
    “非对称作战……”林川喃喃自语。
    他想起在现代军事理论中学到的知识,那些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。
    现在的中国民兵,不正需要这样的智慧吗?
    他们不可能拥有正规军的装备,但可以挥出更大的灵活性。
    铅笔在纸上快移动,勾勒出一个个训练模块。
    射击训练不一定要在标准的靶场,田间地头的任何一处都可以成为练习的场所;战术演练不需要复杂的装备,几根木棍、几块石头就能模拟出各种战场环境。
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yscy.net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