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我就刷个视频,怎么古人都破防了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446章 君主立宪可以救国吗(第1页)

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

    【回望那段历史,和杨度一样经历如此曲折,身份如此多变的人,几乎找不出第二个。】
    【虽然杨度一生经历复杂,但是他的奋斗目标倒是很纯粹。】
    【就两个字,救国。】
    【那么,该如何救国呢?】
    永乐年间。
    朱棣也在思索着这个问题。
    若是他在那个清政府内忧外患、华夏民族备受欺凌的艰难时代,该如何救国?
    必定要考虑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等等多个维度。
    而这一切,都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探索与实践,方能逐步摸索出最适合华夏民族展的救国之道。
    【救国之道,或在于文,或在于武。】
    【从武这条路,已经被证明不可行。】
    【因为杨度出身于军人世家,其祖父与伯父皆为显赫的高级军官,战功赫赫,甚至他爷爷已经战死沙场,但依然改变不了华夏被列强欺压的现状。】
    【所以,杨度选择从文来挽救国家。】
    【他勤学苦读,年仅17岁便考取秀才,次年又中举人。】
    【在封建社会,就连考上秀才都绝非易事,更不用说中举。】
    【曾国藩13岁参加科举,历经七次科举,直到22岁才中秀才。】
    【“上帝之子”洪秀全,更是历经十五年科举不第,为此恨清朝朝廷一辈子,差点把大清都给灭了。】
    【对比之下,杨度可以说是年少有为。】
    在不同时空中,这些被点名的人,包括著名落榜生黄巢,还有无数科举屡次落第的人,此刻脸色皆略显尴尬。
    他们内心疯狂蝈蝈。
    行了行了。
    已经知道杨度读书很棒很厉害了。
    不用再拿他们做对比了!
    【随后,杨度作为青年知识分子被清廷派去倭国留学,学习政治和法律。】
    【当时去倭国的留学生很多都是为了出国“镀金”,回国后由家族安排工作,学习态度并不端正。】
    【然而,杨度却是个例外,他学习异常刻苦,并时常撰写文章表。】
    【他当时做了一《湘省少年歌》,刊登在梁启的《新民丛报》上。】
    【里面有一句词,“若道华夏国果亡,除非湘省人尽死”。】
    【此句一出,立即轰动一时,广为流传。】
    【颇具宿命意味的是,最终新华夏还真是由一位湘省人建立。】
    各朝古人看着天幕中出现完整的《湘省少年歌》,心中不免有些热血沸腾。
    此文,好强的感染力!
    杨度作此文时,正值华夏国运日颓,民族精神衰弱之际。
    他必定是想要激起更多人的报国之志。
    华夏欲复兴,不止是湘省人,华夏每个省的人都要承担起重任。
    【杨度在倭国留学期间还有一件更为出名的事情,那就是他与梁启共同为清朝五大臣撰写《宪政考察报告》。】
    【清朝末年,清政府想学习先进的政治经验,于是派五大臣分别奔赴欧美和倭国考察。】
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yscy.net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